中秋佳节,是团圆的象征。但时至今日,人们对家庭的观念,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转变。
这不,中秋档三部电影,被调侃是“都别过了”三部曲:
《出走的决心》,因为照顾孩子而焦头烂额。
《祝你幸福》,因为生不出孩子而焦头烂额。
《野孩子》本是一个聚焦社会困境儿童的真实故事,但拍出来的观感竟然是:
就算是顶流如王俊凯,带娃也要老十岁,是两个孩子互相内耗的恐怖故事。
家意味着什么?家人意味着什么?有血缘关系,住在一起,就算是家人吗?
这个中秋,我们想推荐大家一些,团圆之外,引发对家庭关系思考的电影。
《想做饭的女人和想吃饭的女人》
两个东京独身女子,因为一碗卤肉饭,聚在了一起。
野本喜欢烹饪,春日喜欢享用美食。
第一次看着春日大口吃饭,野本差点要哭了:
原来我喜欢做饭,就是单纯想看到别人吃得很香的样子。
到后来,两人越走越近。
幸福是什么?
幸福是出门前一起认真挑选衣服,是周末一起去逛农贸市场,为买到一捆最新鲜的菜而开怀,再突发奇想,拐个弯去看看大海。
幸福是一起逛完街回来,突然想到,南瓜可以做布丁,并且说做就做。
所有的“临时起意”,一个人的时候大概都不会发生,都是因为身边有一个人,一起做才会带劲儿,才会特别开心。
幸福是为了吃一顿煎饺,特地买了一个电烤锅,狠狠做了一整锅饺子,一口气吃掉。
胃口突然变大,还不是因为,和某人一起干饭,就会特别香特别满足。
幸福一起相约跨年,去海边看日出,结果睡过了头,但也不会气急败坏。
因为有你,因为是你,一切坏事都会是好事,坎坷总能走成坦途。
一年四季,时日流转,她们从未要求对方改变,却用体贴和关心,写出了一个幸福的故事。
这点点滴滴,怎么不算是家人呢?
出生时家人无法选择,但是长大后,我们愿意把互相照顾,互相治愈,在他们面前可以展现最真实的自我而依然感到舒展的人,称作我们的“家人”…
《波纹》
如果老公早年美其名曰“追求自由”离开了家,老了又美其名曰“念及亲情”回到家中,上演“浪子回头金不换”实则白嫖的一生,怎么办?
《波纹》有答案。
这是一部又名“更年期了老公还是死的好”的生猛日本电影。
但生猛之处,不在于多么血腥的复仇,而是平静中带着疯感。
比如给老公做饭就用自来水,反正有核辐射,祝你老登早死。刷牙这么霸占厕所是吧,那就用你的牙刷来刷洗手盆…丈夫倒地,她装作紧张,但实则什么都没有做,只是窃喜丈夫的难受,但也并不真的让他死…
等到最后,丈夫真死了,抬棺的人不小心把棺材打翻,丈夫尸体狼狈地掉了出来…她终于忍不住,大笑起来,开怀大笑,今天就是个好日子…
她翩翩起舞,此刻,她不再困于家庭,她自成涟漪,向雨而生,酣畅淋漓…
荻上直子没有她欧美同样那种喷薄而出的大女主表达,却具备着东方女性独有的纠结与复杂,含蓄而有力,做出了面对家庭不幸,独属于东方女人柔韧而绵长的反抗…面对老登,主打一个阴暗爬行,水滴石穿,笑里藏刀,就还挺带劲的…《小偷家族》
一家人,东西是偷的,衣服,袜子,面包,洗发水。连家人也是偷的,他们根本不是亲生的一家人。哥哥是爸妈在弹子房门口的车里偷的,妹妹是爸爸在街上“捡”的,真要按照日本法律,这属于诱拐行为,是要坐牢的…家人是假,但他们的爱,又是如此真实。
妹妹被亲生父母虐待多年,满身伤痕,手臂被亲妈用熨斗烫过。但妈妈告诉她:不要相信他们说的“打你,是因为爱你”,爱你,是像我这样抱住你。
有一段对话,让人特别心酸,**审问爸爸:你让小孩去偷东西,你特么还算个人吗?爸爸这样回答:那是因为,除了偷东西,我没什么能教给他们的。
原来,就算是不完整的爱,也是那么动人。究竟是什么维系一个家庭?是血缘?是法律?还是爱?当年这部电影的宣传语说,我记得很深:我们什么都没有,只有爱。《春潮》
这是一家三代女人的故事。姥姥纪明岚,社区居委会主任,在外热情,有威信。
但到了家里,怒怼一切,尤其对女儿,哪哪看不惯。女人郭建波,报社记者,在外嫉恶如仇,追求理想。
但到了家里,她也变成了另一个人,就算纪明岚的话再难听,她也只是极力克制,沉默。只有读小学的孙女郭婉婷,从中调节。
在三代女人的故事里,你仿佛看到了最典的中式家庭悲剧要素,让人如坐针毡。比如有人总是唠叨个不停,总想要操控其他人,明明下厨的不是她,也要呆在厨房指指点点,指点的都是各种鸡毛蒜皮的细节,让人心烦意燥…
比如明明是关心,却非要用一种谩骂,责怪的语气,明明想要夸人,却在亲人面前忍不住“摆架子”…
被压抑长大的女人,总变着法儿叛逆,刷存在感。频繁地在房间走进走出,打开冰箱门拿东西,默默把厨房的下水道管拔了,让水淹了整个房子。
长大后,她经常夜不能寐,想躺在妈**怀里,但大多数时间,她都报复性地躺在了男人的身边。
因袭的家庭,因袭的暴力,彼此爱恨交织,争夺权力和控制,互相依赖又彼此折磨的窒息感,在一个小小的家中,如潮水般时常涌现,这样的中式家庭,我们又是那么地熟悉…世界上伤害最深的人,往往是最亲密的人,但最大的悲剧,是你正不可避免地成为那个人。《年少日记》
这是一个把社会达尔文搬进家里,最终导致孩子跳楼死去的故事。弟弟小俊,是全科A+,各种比赛领奖台最高处的常驻,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优等生。哥哥小杰,是个废柴,只会看漫画。不幸的是,他们的父亲,是个只看成绩的暴君。
就连兄弟俩上天台玩,爸爸生气的点竟然是:要是弟弟不小心掉下楼怎么办?言下之意是,你有事我不管,弟弟这么优秀,怎么能有闪失?如果要问全片重复最多的台词,那一定是哥哥那句“对不起”。
当他拿着无论如何都不尽如人意的低分成绩单、当他看漫画被发现时、当他夜晚失眠导致精神萎靡,被质疑偷懒时…那一句又一句对不起,令人心碎。这是一个本该向上的生命,却从萌芽时期,就心甘情愿的自我枯萎。
被内卷社达浸泡一生并从中获利,成为人上人的父亲,坚决在家里一言堂地履行这一套鸡娃。但恰恰家庭不是这样的,家人不是这样的,真正的家人,不是进社会提前的筛选器,家庭不是要筛选人上人,而是就把你当“人”。哪怕你不优秀,不突出,但依然会让你感受到:
无需任何加持,你的存在本身,就是非常重要的,就是不可替代的。这个世界总是会有我的位置,我只是榜上无名,不是脚下无路,哪怕脚下无路,我也有自己的庇护之处…面对一切困难,我不必难过,不必焦虑,更不必,急着离开…《郊游》